Advertisements
婚姻名存實亡!結婚24年「同餐不同寢 分居不離婚」 丈夫走後守寡38年,晚年方知情深:我很後悔
可以說,二人婚後聚少離多,夫妻間僅有的感情也在時間的流逝愈加淡然。直到1942年,張寶齡也來到武大任職,夫妻二人這才算重聚,也正是因為這次重聚,才讓蘇雪林身邊的同事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張寶齡。
在楊靜遠先生在《我記憶中的蘇先生》中,楊靜遠向大家講述了張寶齡給她的印象:
張先生到的那天,1942年9月10日,我家剛搬進讓廬一個月。他給我的印象,全不像那個聞名已久的凜若冰霜的人。他很友善、健談,在廊子裡一坐下,就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,他在昆明的一段親歷。其實,張先生為人並非一貫冷僻。在東吳、江南造船廠或武大,人緣都不錯。他在武大教書三年,深受學生歡迎。
楊靜遠的這番話是真正的為張寶齡鳴了不平,從中也可看出蘇雪林沒少在外人面前說張寶齡冷漠、不浪漫。
Advertisements
其實張寶齡的性格並非冷漠,更談不上孤僻,張寶齡學理工科,蘇雪林研究文學,二人的感情就猶如理工科與文科生的愛情,其實張寶齡這個理工男的冷幽默有時也是非常討女孩喜歡的,可是蘇雪林不喜歡。
她喜歡的應該是徐志摩那樣的浪漫詩人,能與她一起談論詩詞、研究文學。
蘇雪林
Advertisements
夫妻二人雖然再次重聚,但是夫妻關係依然有名無實,同餐不同寢,是二人真實的生活狀態。
還是她的武漢大學同事楊靜遠在《蘇雪林先生漫記》一文中講道:
「張先生應武大聘來樂山,住進『讓廬』,但兩人仍各處一室,同餐不同寢。」
兩個人都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,婚姻竟然經營成了悲劇,實在讓人惋惜。
後來蘇雪林去了台灣,張寶齡留在大陸,夫妻二人再次分隔兩地,隔海相望,只是這次分離,二人再未謀面。
Advertisements
即使兩人分開,蘇雪林與張寶齡也一直沒有離婚,更沒有再婚,所以在名義上兩人一直是夫妻關係。
後來大陸與台灣可以通郵了,張家的子侄經常與蘇雪林通信。張寶齡的侄子在信中告訴她:
張寶齡在北京病重時,有一位侄媳婦給他織了一件毛衣,毛線不夠了,忽然看見他的箱子裡有一條羊毛圍巾,恰巧與毛衣的顏色相同,她便想拆開圍巾,張寶齡見狀連忙搖手阻止,他指著圍巾對侄媳婦說:「這是你們二嬸(指蘇雪林)的東西,我要留作紀念,毛線不夠了可以到街上去買。」他說這話時流下了眼淚,末了,他又倍感遺憾地說:「我過去對你們二嬸實在是太過分了,現在追悔莫及。」他說過這幾句話後,沒有幾天便去世了。
從上述這段話中可看出,張寶齡對蘇雪林是有感情的,並充滿了深深的自責,而蘇雪林讀了侄子的信後十分感傷,她後來在回憶錄中說:
Advertisements
「我也很後悔,叫他孤棲一世,不能去享受他理想中的家庭幸福,也實在覺得對不住他。」
也許是分開久了,二人直到晚年才深感後悔,可惜,時間不會再來,愛,也不會再來。很多人問蘇雪林為什麼不早早的離婚選擇自己的幸福呢?
蘇雪林在晚年時給出了答案:
我是一方面為一種教條所拘束(天主教),一方面為我天生甚為濃厚的潔癖所限制。我總覺離婚二字對於女人而言,總是不雅,況那時我已薄有文名,過去受的屈辱已不少,若自己的名字再刊布報紙,讓那些好事的記者把我橫塗直抺,實覺不是滋味。《蘇雪林自傳》
晚年的蘇雪林
1999年,在張寶齡走後38年,蘇雪林去世,享年102歲。對於自己一生的感情,蘇雪林在去世前留下了這樣的話:我是只蝴蝶,戀愛應該是我全部的生命,偏偏我在這個上面僅餘一頁空白。
寥寥數語,道出了此生最大的遺憾。
參考資料:《蘇雪林傳》、楊靜遠著《蘇雪林先生漫記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