堪比現代打火機!古代的火摺子為何一吹就冒火?專家爆「神級黑科技」比西洋火柴還神奇
人類關於人們用火的記載,最早於5千年到6千年,從燧人氏的鑽木取火開始到現代的打火機,這些取火的用具經歷了很長的發展歷史,伴隨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,也充分體現了人類的智慧!
在數千年前,人類就懂得利用凹面鏡取火,還有打火石、火摺子等,神奇的是火摺子能像打火機一樣一吹就著,這是為何?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。
火摺子的發明者是南北朝時期一個不知名的宮女,據史書記載,火摺子最早是在577年出現的,當時正逢戰亂,從而造成資源短缺,火種保留的十分稀少,而北齊朝的宮女突發奇想,用粗糙的土製紙卷捲成緊密的紙卷,然後用火將其點燃再將其吹滅,如此便保留了火種。
宮女的想法確實成功了,這是因為火摺子的裡面是磷和一些易氧物質,在氣溫高的情況下,突然且短促有力的吹火摺子,火摺子與氧氣充分接觸後產生劇烈的反應,於是就有火了。
不用再使用火的時候再將其吹滅就可以了,這樣的火摺子在沒有火苗時也可以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燃燒,能夠保持很長時間不滅。
而火摺子也不止這一種,後來的火摺子也變得易於攜帶,在一截拇指粗細的竹筒內放火紙卷,一般火摺子的紙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或是草紙,將其捲起來時鬆緊度適中,捲成竹筒內般粗大小,再放入竹筒,然後點燃,再用蓋子蓋上去。
竹筒蓋也是有講究,是用火燒成碳化後的蓋子,當需要火的時候,將蓋子打開,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的吹,吹得有技巧些,便有了火,不用的時候,再用竹筒蓋蓋住就可以了。
明萬曆年間,陳振龍在呂宋島經商時發現當地種植有朱薯,耐旱易活,無論是生的還是熟的都可以食用,因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帶回了中國,自此中國也有了紅薯。
而較好的火摺子的紙製作方法是以紅薯蔓浸水中泡濃,再取出捶扁,然後泡加棉花、蘆葦纓子再捶,晒乾,加硝、硫磺、松香、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,最後折成長扁筒或是擰成粗繩的模樣,點燃後放入竹筒內,蓋上竹筒蓋。
要用的時候打開竹筒蓋,一晃就有火了,不過這類的火摺子十分昂貴,平常人家根本使用不起,大多是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使用。
另外還有一套火鐮子、火石、火紙的火摺子,火鐮是一個約莫四公分的一邊薄一邊厚的鐵塊,火石是較為常見的石英石,兩者發生碰撞便會冒出火星,火紙就點燃了。
雖然古時沒有現代便利,但古人們的智慧不容忽視,最原始的打火機也是從從燧石點火槍衍生出來的,1823年時,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發現氫氣遇到鉑棉會起火,從而發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機。